2009年6月22日

090623 松羅國家步道 / 天送埤車站 / 寒溪部落

周間休假往郊外去,總是可以品嚐較多的寧靜。

今天的目的地是松羅步道、天送埤車站、及寒溪部落。把小孩拎去學校後,老爺如此簡報著今天的行程。
往宜蘭走去,一路交通順暢,只有點擔心是否會不巧遇到陣雨。

往宜蘭市的路上先看到這個"功勞路",本來還想說是否要有功勞的人才可以住在這條路上(哈哈,好白痴的想法),後來才發現原來此地的地名就叫做"功勞",好有趣的地名!

我跟老爺的有志一同連這種事也一樣,矢志收集所有好玩的東西。之前在台中看到"五光路"(偷光搶光吃光喝光脫光…隨你怎麼想)。台南的路上看到"萬寶路"(癮君子長官的大作)。苗栗有"大馬路"(直接不造作的命名)… 照片容我找到再慢慢把連結放上來。

往城隍廟附近覓食,看到這裡有碧霞宮正在慶祝岳王誕辰。原來這邊是全台唯一舉行傳統三獻禮及佾舞祭祀來慶祝岳王誕辰的岳王廟,也是全台最早的岳王廟。


城隍廟往往都在傳統市鎮最熱鬧的所在,宜蘭市的就是這樣,香火鼎盛,有許多婆婆爺爺在此拜拜開始新的一天,所以膽怯的我不太敢拿相機出來拍(怕被指責)。出得廟來有一面牆上寫著昭和年代奉獻的芳名錄,看得我跟老爺好開心。原來鄉下地方當時候的命名真的好可愛,許多奉獻的人有著很樸實忠厚的名字,阿醜、阿屘、闊嘴、番婆、赤毛、黑毛。也有鐵釘跟貢槌。本來老爺要我把這面牆拍下來,但我實在覺得有一點點沒禮貌或對其它人的阿祖輩不敬。不過實在沒有取笑的意思,我們家鄉下也有長輩取了類似的土名字,只是好久好久沒有看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菜市仔名"。

宜蘭河旁的「西鄉憲廳德政碑」是下一個景點。

維基:西鄉菊次郎(1861年2月11日-1928年11月27日),日本鹿兒島縣人,明治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之子,歷任台北縣支廳長、宜蘭廳長、京都市長。西鄉菊次郎於明治30年(1897年)至明治35年(1902年)間擔任宜蘭廳長,任內整治宜蘭河,在宜蘭河兩岸建設堤防,解決水患。因此該堤防稱為「西鄉堤防」(或稱「西鄉堤」),宜蘭和員山間的中山橋在日本時代也稱為「西鄉橋」。明治38年(1905年),地方人士建立「西鄉廳憲德政碑」紀念其治績。

我想西鄉廳長對當地的建設應該是當地民眾頗為感念的,這一塊碑才得以保存吧!後朝人物對前朝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往往都是用塗銷破壞的方式,以為這樣就是在表達民族精神或對當局的政治認同,使得日治時代的史蹟被破壞了不少。不過即使這些史蹟被破壞了還是無法改變台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的事實。

西鄉菊次郎的父親西鄉隆盛也到過台灣來,這事TONY有一篇文章講得很詳細。(點我點我)

終於到了松羅,這一個圖騰很有原住民的味道。松羅這個名字也超美的。

進得部落來就可以慢慢感受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我們大不同,果然早上九十點就有不少人喝起來了。樂天知命的性格。
這邊這一家人則是自備道具製作免費的游泳池,一家享受天倫之樂。

這張照片不知道是否看得夠清楚。溪底的水清澈無比,溪水透心涼,因此也有好多碩大的苦花魚。也可以看到當地民眾護魚的努力。
這些魚也完全不怕人,是否人與魚初始的相處模式就是這樣子?彼此共存相安無事?

步道有這樣一個解說牌。等等就會發現其所言不假,好個台灣版的桃花源。

步道的路況差不多都是這樣,只有一小段有怪手在施工,但工程人員很客氣會暫停下來讓路給我們走。路上遇到的原住民也不忘提醒經過施工路段腳步要小心一點。

登山口當然要來個到此一遊。

巡溪組長的留言:大家辛苦了!(其實這段路真的沒有怎麼辛苦)

這條"橋"看來有點令人害怕。尤其走到正中間時,因為繩索的彈性加上重量,中間本來就最低,加上下面流動的溪水,膽小的我只好平視前方快速通過。

走沒一會兒看到"御飯糰石",像不像便利超商賣的三角飯糰?

潺潺流水聲。老爺直想把腦袋當西瓜往裡面泡。



"猴不爬",九芎的樹幹很容易辨認,褐色的樹皮夾雜著白色的斑,十分光亮平滑,好像上過一層蠟,連善於爬樹的猴子都會滑下來,所以又叫做猴滑樹、猴不爬。

松羅步道從停車場到登山口這一段路不知道為什麼有好多好多蝴蝶。更妙的是這條路上並不是有什麼油菜花田的景象,只見得蝴蝶在水泥地上翩翩飛舞著,好奇特的一幕。
(左上)好"毛"的毛毛蟲,老爺說它應該之後會變成很棒的蝴蝶,我才收起我對它的恐懼。
(右上&左下)這邊隨時都有非常多各式的蝴蝶,而且大多會同一種聚集。
(右下)一隻垂死的蝴蝶被螞蟻相中了,幾隻螞蟻七手八腳就把蝴蝶搬起來迅速移動了好大一段的距離。

整個松羅步道從停車場進去慢慢走到出來連帶看螞蟻的時間,大約只花了兩小時多一點,算是相當輕鬆的行程。

離開松羅行經三星,這邊就是有名的三星蔥的產地。

來這家有名的"味珍香卜肉店"用餐。
這個轉角處大約有五六家賣蔥油餅的小店,不過還是卜肉店前面這家人最多。

清炒蔥。

卜肉。簡單的滋味讓我跟老爺大為讚賞。不知道為什麼好吃的東西往往都很簡單。

天送埤車站就在卜肉店斜對角的小巷內。身為老車站迷的我一定要來訪的囉。(話說回來老爺真的很會安排行程)

太平山森林鐵道的平原段,從羅東的竹林站,一直到土場站,中間唯一保留著原始木造車站的就是天送埤車站。這個車站不像現在的竹林站及大洲站,是由原樣貌新建材重新建的,而是以前通車營運時實際使用的車站。這一點就可以顯示天送埤車站的珍貴。

迴轉盤。用來讓火車掉頭用的。



保存良好的車站。

售票廳內,一具老式的電話,是各站之間重要的聯絡工具,一盞煤油燈,是以前站務員站在月台上,引導火車停靠的燈號。雖然這些東西不一定是當時使用的,不過也可以看出維護者的用心之處。旁邊還有舊式的電視與收音機,都試圖重現當時的時光與場景。

車站的售票口上方,放了一張火車時刻表。不過火車是永遠不會再靠站的囉。

跟台鐵不一樣的指示牌。

盲女集中營。五大影業公司又一輝煌蓋世耗資百萬無敵大鉅片。

人要吃飯火車要添炭加水,這就是火車用來加水的加水站。



滿足了愛看火車站的我,下一個據點是老爺愛的部落&吊橋。

路上看到運行中的水車,一幅農村景色。


宜蘭大同的寒溪部落。寒溪,冷冷涼涼又淒美的名字。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寒溪村總共由寒溪、四方林、大元、新光四個部落組成,村人的祖先是大約二一0年前,從大甲溪上游一座河谷盆地,遷徙到和平北溪支流布蕭丸溪流域,建立一座新的「俚與邊」社,直到民國四年,才在日警勸誘下,從和平溪流域往北越過太平山,抵達本村的番社坑溪上游,建立「古魯」社居住,目前古魯社已經廢社,村人再搬到下游三公里處的寒溪村治聚居。
寒溪位於羅東溪上游「番社坑」的溪畔,海拔約250公尺。番社坑溪上源由於溪谷深豁,水流急湍,溪水冰冷透骨,所以被稱為「寒溪」,含括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魯社等五大部落,行攻區域劃為大同鄉寒溪村。由於傳統狩獵的討生方式逐漸褪化,人口外流愈形嚴重。原文在這裡。

寒溪吊橋,是蘭陽十八美景之一,築於羅東溪上源番社坑溪,全長325公尺。於82年完工,是宜蘭縣內最長的鋼索吊橋。也是進入寒溪部落的重要地標。

來到這邊除了有吊橋外,也來看這裡的神社遺址。
日治時期於今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カンケイ社)建有カンケイ祠。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カンケイ祠於昭和8(1933)年8月11日鎮座,社,祭神為天照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8月11日。
階梯後方為原神社本殿,而階梯前方的平臺原為神社拜殿所在,石燈籠跟階梯還算保存完整,整潔的環境可以看出社區居民經常來此維護打掃。

刻有「昭和八年八月建之」字樣的石燈籠。

「銃獵の廢」的碑。另一面寫著「カンケイ方面五社」字樣,這五社就是前面資料提到的寒溪五大部落。

來張舊照片對照一下,取自於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的カンケイ(寒溪)祠舊照片 (原收錄於昭和10(1935)年由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出版的「蕃人教育概況. 昭和九年度」)

順著神社旁邊的步道走下來,旁邊就是大同鄉寒溪國小。教室旁的大樹應該看顧過不少此地的小朋友。

牆上的塗鴉鼓勵著泰雅勇士往前進。阿嬤說有朋自遠方來….

寒溪農場這條路的盡頭可以通往古魯林道。
"古魯"這個聽起來很像魔戒裡角色的地方,老爺說是全台雨水最豐沛的地方。
上網孤狗了一下就可以發現有不少人選擇這條廢棄的林道來騎車,腳踏車或野狼都有人挑戰。本想也來走它一段,無奈路口工寮的人說前面在修路,把鐵鍊拉起來不讓我們往前進。
順著這條路一直往前進可以到翠峰湖。沒錯,就是太平山那個翠峰湖。(不知道要走幾天幾夜才會到ㄚ?)
這個指示牌不是我拍歪了還拿來擺,而是牌子已經傾頹。

這邊果然不負盛名,雨勢越來越大。路旁有一幢原木的小屋,小黃狗在躲雨呢。

離開古魯往外開,果然雨漸漸就小了。

今天的宜蘭行就在礁溪湯圍溝的溫泉給我溫暖的包圍下告一段落囉。

2 則留言:

  1. 突然間羨慕起你跟老爺這種生活
    說真的今年我深深覺得
    台灣很美唷
    可惜等我發現它的時候卻沒有時間細細品嘗它
    希望來是回到台灣可以當個優哉的背包客
    走遍台灣的美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不光只是美而已 而且玩不玩咧
      你幾時回來呢? 你回來我們再一起到處去拍照去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