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091129 南台灣之行 Day 3 -- 台南市 / 烏山頭水庫 / 林鳳營車站 / 鹽水

呆在台南的早上自然少不了豐盛的早餐,但早餐的路上就有不少可看的東西,那就邊走邊拍,邊吃邊玩唄。

晨曦圍繞著的「迎春門」就是台南舊城的大東門,城樓被路口圓環公園所包圍。

新建國戲院,請早光臨。

台灣文學館,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落成於1916年,戰後曾為空戰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
在外型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馬薩式屋頂(Mansard style),跟圓頂的塔頂。為目前南台灣戰後少數留存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之一,與「台中州廳」(台中市政府)、「台北州廳」(監察院),是同一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在台灣官署建築中的經典作品。

轉角就是台南測候所。設立於西元1897年,是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的前身。台灣總督府最早為掌握全島氣象狀況而設立的測候所之一,當年同批的測候所還有台北及澎湖等地的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是唯一至今未曾改建的氣象測候所。中央圓塔的造型相當特殊。現在已經是國定的古蹟囉。

測候所的對面是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是英國長老教會差派馬雅各醫生來台傳教的第一個教會。

台南武德殿。武德殿是日本人在宣揚傳統武道之場所,在台灣各地都設定有武德殿,有幾座還保存至今。
這座外觀很雄偉的武德殿,現在是忠義國小的禮堂。

這兩位頭髮灰白的男士應該是劍道的老師與愛好人士吧。跟鼓山的武德殿一樣,這邊的武德殿也是以原始功能再利用之古蹟。

逛夠久了,趕緊來去吃飯。
這是我們來台南好幾次都向隅的「包成羊肉」。

只有賣簡單的幾樣小食。人潮卻不斷,可見其美味。

找到位子坐下後,先取號碼牌黏在桌面上,等等會依序叫號點菜及送菜,都靠這一小張貼紙。

人雖然多但上菜並不太慢。來的時候還不到九點…瞎咪!羊雜湯已經沒了!(殘念)
這是白飯跟清湯羊肉。也點了當歸羊肉,兩種都一樣美味。相見恨晚哪!

吃完羊肉湯我已經飽翻過去了。不過難得來一趟,老爺還想再戰隔壁的阿堂鹹粥。硬拉著我跟MASON一起應戰。
阿堂的人潮比包成來得更多,食物的選項也更多。光是粥就有幾種口味,魚也有好些個部位可以選。

油條是拿來佐鹹粥的,油條這玩意兒很利害,萬物皆可配油條。舉凡皮蛋瘦肉粥、杏仁茶、豆漿、鮮蚵…光是油條沾醬油也不賴。
魚皮。薄薄的很鮮嫩,沒有魚腥味,也找不到一根刺。沾上一點偏甜不鹹的醬油膏加一點豆瓣醬,跟著薑絲一起入口……鮮美ㄚ~~~

虱目魚粥。香醇的高湯煮出來的粥。

隨便一挖就滿滿都是料,魚肉、蚵仔、蒜酥……這樣的早餐連不愛吃虱目魚的黛西也很能接受呢。
今天先吃了包成羊肉才來,還好鹹粥這邊只是嘗個鮮,三個人分享一人份的份量。下次就知道要留點肚子,才能盡享美食。看同桌吃客很多都會點煎肚跟魚頭……下次唄!

吃到一半忽然聽見老闆在罵人,可能是送菜跟點菜有點稍微亂掉,老闆不太開心,因此罵人還挺大聲的。
後來大概氣不過,乾脆額頭毛巾一丟跑來右邊這裡殺魚。(右邊就是老闆啦)這邊殺魚的量很大,功力一定也要很高深,才能把多刺的虱目魚分門別類處理得極為乾淨好入口。

吃完早餐要離開台南市之前,不忘來拜訪一下老店連得堂。
連得堂的手工煎餅在網路上應該算是赫赫有名的吧,就不用我多作介紹了。
隱身在小巷內的連得堂。

門口這台機器就是「鎮店之寶」烤手工煎餅的爐子。只見烤餅的人一下添料一下翻轉,同時照顧爐上五盤正在烤的餅,同時還要把烤好的餅定型,切片……手忙腳亂莫甚於此。

現場買的人只有味噌與雞蛋兩種口味煎餅可買,限額一人可買兩包。包裝很有古早味。

吃飽買好該上路了。前往烏山頭水庫。
路邊隨處就可以看到秋收的景象。乾稻草綁成一束束的,在田裡曬太陽。

官田附近的菱角田,看不太出來裡面長了啥,長得好還不好。

路邊買了現煮的來試試。一打開袋子就有好清香的味道飄出來。
小販很貼心的把每一粒菱角都敲出一道恰好的裂痕方便食用。

順著裂痕很輕鬆剝出來形狀完整的一粒菱角。

進來烏山頭水庫。
舊稱為珊瑚潭的烏山頭水庫於1920年興建,1930年完工,屬嘉南大圳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台灣早期的水庫系統之一,主由日本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規劃完成。這座1.3公里長的大壩,曾有「亞洲第一大壩」之名,利用一層土、一層石並以水夯實的「半水成填充式」(Semi-hydraulic Fill)工程法,工法相當獨特先進。是世界碩果僅存。而設計當時八田與一只有32歲。
八田與一的故事一直為人所稱頌,一個原因是因為嘉南大圳的工程對農民生計帶來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八田與一與其妻子的深切感情令人為之動容。
1942年日本陸軍省聘八田與一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其搭乘的「大洋丸」號遭到埋伏的美軍潛水艇以魚雷擊沉,八田與一逃生不及身亡。1945年日本投降後,八田與一的妻子外代樹,跳進八田投入畢生精力的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八田與一和妻子合葬在烏山頭水庫,永遠看護這塊土地。

殉工碑是八田與一親撰的碑文,悼念因意外和疾病殉職的同仁及眷屬,這天來時還可以看到之前遺留下來的清酒跟花束。

乾涸的洩洪道。

壩頂,碧綠的珊瑚就是這種顏色吧!

八田與一的墓園。





銅像的八田身著一套工作服,眺望著遠方自己辛苦完成的大工程。

八田夫婦的墓旁,有著「技師中島力男氏分髮」。這是啥?分髮是活人的墳墓,就是活人塚。中島力男是八田技師的老同事,大戰後要離開台灣之時,把自己的頭髮和指甲剪下,埋在八田墳墓之旁,希望能與八田技師的靈魂長相左右。
中島先生與八田技師一樣,大學畢業就來台灣服務。他說,與八田技師在烏山頭共事是終生難忘的回憶。2001年,高齡95歲的中島先生帶著妻子,不遠千里,來到烏山頭水庫追悼八田夫婦。雖然年老體衰,卻仍然堅強地從輪椅站起來,向八田夫婦致敬。

這火車頭不是台鐵也不是台糖的,是烏山頭水庫興建時運送土木及器具用的。為了作水庫還要先搭建鐵路,可以想見其工程之浩大。

林鳳營。說到林鳳營大家一定會想到後面有一頭牛走過去哞一聲的鮮奶廣告吧。因為鮮奶的關係,林鳳營變得聲名大噪。
林鳳營這個地名是鄭成功時代留下來的。是鄭成功麾下的林鳳將軍駐軍屯田的地方。所在地的六甲鄉則是因為鄭成功麾下的參軍陳永華至此開荒墾地,就以墾地面積二甲、五甲 、六甲...命名;附近的「新營」、「下營」、「舊營」、「柳營」、「林鳳營」等,也都是以鄭成功屯營之處命名的咧。
咱們不去牧場,來的是老火車站。這個百年老火車站是1901年設立的,現在是甲種簡易站,所以快車都呼嘯而過,只停靠區間車。(不知道哪天也許就廢站了??希望不要)

木造車站跟木條長椅是好朋友,不過這裡的長椅有靠背。

這邊雖然只有區間車,但還是可以通車到很遠的地方,如基隆、枋寮、東澳…等等,只是應該會搭車搭到呆掉吧!

島式月台跟岸式月台。

再下來到鹽水拜訪。講到鹽水最有名的應該非蜂砲莫屬,其次就是意麵吧。

老爺出門前作的study 發現鹽水這裡有一間很有特色的天主堂。從外觀看完全就是中國式的廟宇建築。

教堂與教會經常會有耶穌與門徒的壁畫,這裡也不例外。只不過畫風不太一樣。

一走進大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聖母亭。造型古典的六角亭中,供奉懷抱聖子的深黃色皮膚的聖母馬利亞。

本來想說宗教聖地是否該先詢問過,不過此時天主堂裡好安靜,只有我們幾個亂闖來的異教徒。沒有不敬之意,就大著膽子闖進教堂的主建築來。
這邊的主建築叫做「祭天殿」,裡面雕樑畫棟,十分華麗,跟圓山大飯店沒啥兩樣。

祭壇這端的壁畫,很像三清道祖喔~不過這三位是聖子,聖父,聖靈。旁邊還有很多長翅膀的小人頭,這應該就是國畫版的天使吧。
下面的圓拱壁龕,畫的是經典名場面--最後的晚餐(中國式的晚餐)。走近前看,還可以看到桌上有紅蠟燭跟筷子,耶穌還一手拿了個包子。非常中國化又生活化的畫法。

鹽水天主堂這種廟宇化的建築特色,在台灣各地應該算是極為少見的例子。目的當然是增加親切感,讓民眾減少心理的隔閡,因此也減低傳教的困難度。相當有趣的觀點,成就了這間非常非常有特色的教堂。

離開天主堂在路邊輕易就可以見到蜂砲的砲台。

鹽水,因為滿潮時海水可及,曾經也是商賈雲集的通商港口,留下不少一時風華的遺跡。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說法。這是很有名的八角樓。
建於道光27年 ( 西元1847年 ) 的八角樓,現在看得到的只有當初建造的第三進。

八角樓的建築過程不用一釘一瓦,全用木栓接而成,得名是因為其歇山式的屋頂坡面呈現八角狀,在台灣屬於相當罕見的建築。
當時建材都由福州引進,經商時運糖至大陸,返程則載回建材,用以建造大宅,歷經十年歲月。
雕刻華麗繁複的窗飾,以百餘年後的眼光來看,還是一樣雅致精美。

日據時代伏見宮貞愛親王帶兵由布袋港登陸,來到鹽水則以此地為指揮所,因此留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的一塊石碑。

不過時日久遠,歷經百年以上的建築,仍可窺見當日風華,但卻也同時正在逐漸傾頹中。

附近還有月津文史發展協會,懸掛了不少老照片,有當時的名士,跟著名的藝旦,不難想像當時鹽水鎮的盛極一時。

旅程近尾聲了,我們該準備北返了。此次旅程的最後一個拜訪之處,就是糖鐵的鹽水車站。
設立於日治時期(1909年)的老車站,隨著製糖產業式微再加上台糖小火車的停駛,多年前早已步入歷史。

不過當時由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經營,由新營至鹽水的這一段客運服務,倒是台灣糖業史上第一條經營客運的路線,對照現今沉寂沒落的場景。只有周遭乾淨整齊的環境證明了社區居民還依然定時清理著這快要被遺忘的老火車站。

台灣處處有享用不盡的美食,處處有尚未尋訪的風景。而我們的遊記,還在繼續中………

2 則留言:

  1. 哇啊~~~介紹的真仔細,比我這台南人還內行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嚕~ 有空常來逛逛 分享遊台灣的心情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