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銀翼餐廳‧鼻頭角燈塔

周五早上的飛碟早餐,主持人唐湘龍照例邀請名嘴來談美食的單元。這周是美食記者姚舜來上節目,前半在講米其林還啥的,我跟老爺都有聽沒進去,晃神中。後半段姚舜講到亞都飯店天香樓請香港天香樓的廚師來掌廚,推出限定期間的菜單。蟹粉獅子頭、龍井蝦仁、蟹粉拌麵……我們倆個聽著聽著就醒過來了,而且還聽得口水直流。

周六照例睡到甘願才要起身,老爺邊上網查亞都天香樓,邊念著說,炒肝大也算是江浙菜。咱們就來去銀翼唄。
咻的一下就到了銀翼。聽說銀翼餐廳前身是空軍伙食團,才會取了這麼一個有空軍味道的名字。1947年營業至今,維持一貫的江蘇揚州老口味,堅持老師父及好湯底。年輕時候我總以為這是老杯杯來的餐廳,沒想到我現在也喜歡這樣老味道的老餐廳,所幸的是老杯杯也都還在繼續光顧。

十分硬朗的老闆,容光煥發的到處招呼客人。精神很好背脊挺直,一點也沒有八十幾歲的樣子。老主顧進門就跟老闆打招呼,離去時也要再三握手。看來老闆確是這家餐廳的靈魂人物。

在樓下看櫥窗裡的菜色樣本,MASON就說這道蝦仁火腿蛋炒飯看來不錯。實際上桌來真的不錯,蝦仁都很新鮮,也可嚐得出來都有挑過,每隻個頭都不小,火腿不是西式火腿蛋三明治那一種的,而是咱們中式那一種有雋永的香味的,細切了之後鹹味沒那麼重,反而有種畫龍點睛的香味。普通不過的炒飯,但有不普通的美味。

喔喔喔~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頭號敵人—炒肝大。第一次來時還想說什麼是炒肝大?肝就是豬肝,大就是大腸囉。在別處也沒看過這種組合呢。雖然醬汁味道濃厚,但入口還是可以吃出食物原來的滋味,肝就是肝,腸就是腸,還有一點剛離鍋那種煎得外焦內嫩的口感,跟滿滿的蔥香。極為下飯的一道菜。

黛西下周要招待很多遠道的外國客人,因此一直在煩惱該帶客人去哪裡用餐才不失禮又能展現台北的特色。
鼎泰豐當然是台北數一數二有名的餐廳,不過我總不好叫這些商務客人跟著一起在外頭排隊半天。如果來銀翼的話,食物應該是不會讓人失望的,不過外國人一舉箸問說:黛西 what is this? 呃~ 這是Guts 跟 Liver ……我看我的客人應該還是會笑笑說:I’m sorry.. NO!(三條線的黛西還在繼續傷腦筋中)

芥藍菜,油亮又青翠。

生爆鹽煎肉,這道看起來跟回鍋肉長得有點像。其實這兩種料理還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姐妹,用料差不多,作法也很相似。只是回鍋肉是煮熟的五花肉切片後再下鍋炒,而鹽煎肉則是生肉片薄切直接下鍋炒。回鍋肉會用上一點甜麵醬跟豆瓣,鹽煎肉則是用豆豉來提味。又一道鹹香下飯的好菜。

維楊干絲。干絲本身又薄又嫩但沒啥味道,要想有味道,必需借用滋味鮮醇的高湯燉煮,等到把雞湯、火腿絲的鮮香味經過烹調煮到干絲裡面去,吃起來當然會爽口開胃,叫人想要一碗接一碗。

蔥開煨麵。蔥就是蔥(廢話!)開則是蝦米(開陽)。只有這兩樣東西去爆香,加上高湯小鍋慢煮,把好滋味都煮進麵條裡去,麵條吸飽了滿滿的高湯。看起來很濃厚,吃到嘴裡卻很清爽。

吃得飽飽的結帳去,還跟老闆聊了幾句。
這種餐廳沒有水晶吊燈跟華麗裝潢,但有著不做作的平民美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是我們心中的米其林餐廳。

下午又到了到處亂晃的時段,老爺想讓我們到基隆去看最近歸來的候鳥。這就來到新山水庫。
想像中來到這應該有一座很大的壩體跟碧綠的潭水,我跟MASON都這樣想著時,下車時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壩跟水庫應該都在警戒的鐵門那頭的深處吧,連影子都沒瞧見。不過外面倒是有一段幾百公尺的步道,不少附近的居民都趁著秋涼來這裡散步,把鐵門當作折返點,還一定得要跟鐵門來個擊掌,像是做個記號一樣。

欲尋訪鸕鶿不成,轉至鼻頭角去。
停好車往步道走去,先看到鼻頭國小,大門就以燈塔做圖騰,簡單易懂。

順著步道往上走,俯瞰小朋友在打籃球。紅黃色的校舍在藍天藍海間顯得更加鮮艷,好羨慕他們上課的窗外就是一片藍藍大海。
(上課應該沒辦法專心吧)

東北季風來臨風浪頗大,頗有蕭瑟之感。





這步道又長又窄,有臨淵履薄的感覺。好些路段走起來我都有點小頭皮發麻,一不小心失足就會摔個變豬頭吧!
邊走邊休息邊拍照,走了大約半小時左右之後,終於見到燈塔的芳蹤出現在步道的那一頭。

燈塔迷老爺跟兩位個子越來越大的公子們。

這座燈塔大概是因為座落的位置就在懸崖上,沒什麼障礙物擋住往來船隻的視線,因此不需要蓋得太高大。入鏡的燈塔還滿矮的,算是小巧可愛型的。秋天天黑得早,四點多燈就開了。
這邊地理位置的關係,離城鎮較遠,因此看守燈塔的人應該是特別的辛苦。

燈塔背面的海岸,遠處就是基隆山跟基隆嶼。

往回走,這邊有一片坡地向著海,正適合旅人們躺下來接近草地,一面吹海風,一面天南地北的聊著。

眺望遠處,三貂角燈塔的燈光跟我們打招呼呢!

邊走邊玩,轉眼就到晚餐時間。本來想到卞家牛肉麵補照片,豈料燈都關了。可能是晚上沒有營業唄。
只好往基隆港這頭前進,本來想到七堵去吃咖哩麵的。忽然看到有這台公車很引人側目。

黛西小的時候公車的號碼是有意義的,兩位數以下的就是一段票,例如5路、45路、0南之類。二字頭的就是兩段票,例如262、254之類。少少也有三字頭的車,如307、311,就是三段票囉,如果從這頭坐到那頭可是要搭很久很久的。
曾幾何時,公車也有一千多號了,跟分段顯然扯不上關係,不過也沒有看過有九千多號的車。怕了吧!
若是用我小時候的邏輯來想那這路線可就有九十段票。(神經~)

西邊碼頭邊有一家小店以前來過,看到這公車後發現店就在附近,事不宜遲找地方停車去。

炸得酥脆的臭豆腐。

很像阿給的豆干包(內餡有點像福州魚丸的內餡)湯。

四個人胡亂吃了一些小吃當晚餐,還沒有中午一盤炒肝大的價位咧。上次來這家店時沒注意到,原來這家店的老闆很有愛心,小店內放了好些個零錢跟發票的捐助箱,他還曾經義賣過捐助所得給需要幫助的人咧。小店也有大愛心,真是讚啦!

開車經過基隆港碼頭時,發現有些新的裝置藝術之前沒看過,就過來港口邊的廣場晃一晃。原來是利用KEELUNG的字樣做出一些設施,增加美觀又可以提供市民休憩的去處,一舉好幾得。

住在台灣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幾步之內就有便宜又好吃的美食,也有美麗的風光跟濃濃的人情味。也許其他國家有更好的風景,不過我們還是深深的以身為這塊土地的子民自豪著。

秋意漸濃,天氣一天天漸涼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