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

2010跨年之旅 Day 1 -- 蘇澳‧南澳‧布拉旦‧台14線

12月31日,2009年的最後一天。把握連續假期我們出門去,用旅行來送走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趕一大早出門,只要一個小時半不到,我們人已經在蘇花公路上等待今年的最後一個日出。可惜天公不作美,我們只見到港口黎明時分的燈火。

晨曦中瞥見蘇澳燈塔的光華。

趕早在老店門口等開門。

料多又濃稠的八寶粥。早上能嘗到熱甜湯類當作早餐簡直就是太美的一件事。

醇厚的花生湯加油條。濃密的口感叫人疑心是否點成杏仁茶了。開店前在門外等候時就不斷聞到花生湯的香味。

米粉羹也是味好料實在,台味十足。

吃完早餐開始旅程。首先是在附近的金刀比羅神社的遺址。金刀比羅神社是類似媽祖廟一樣的,保佑行船人出入平安的。
這邊有一個「警察遇難碑」的遺址,字都掉光光了囉。

上面擺放了獅子會的裝置物這裡應該就是以前神社的本殿。

雜草叢生中依稀可以尋得舊時的步道。

這一邊整修得不錯,不知道原來參道跟石燈籠是否就在這位置。

附近的天君廟前也有石燈籠的遺跡,竿被拿來當作石獅的基座了。

這一邊還可以看到奉獻的人名,都是女生的名字。另一座底下的字比較不清楚,只能看到是和歌縣或岡山縣的人士,有一大半已經讀不出完整的人名了。

南澳這邊有接駁巴士載著你到處遊覽,尖峰時間兩小時一班,離峰時間四小時一班車 。

南澳神社的遺址就在社區的角落,跟天主堂當鄰居。只剩下步道跟階梯,但上面空空曠曠的倒也整齊乾淨。

站在台階上遠眺,平原的遠方就是海囉。

神社旁邊的建築物,在網路上查到聽講這是天主堂的工作人員宿舍。

造型頗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天主堂。

因為剛過聖誕節,所以教堂旁邊佈置有耶穌誕生的草屋。
在安靜無人的教堂附近看到有這樣的佈置,我忽然有很親切很心安的感覺。

到隔壁的南澳國小借用洗手間,小小的校園倒挺熱鬧的,可能因為今天是09年最後一個上學日吧。出來外面看到校舍柱子上貼的一些標語。
黛西我小時候小學的柱子上貼的可能是「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過平交道時要停看聽」之類的。MASON學校的柱子上則常常貼著一些英文字彙及對話的中英對照。南澳國小這邊完全不是這樣喔,泰雅族常用詞彙該怎麼發音呢?沒有文字的語言要保存總是特別困難。加油ㄚ!小朋友!保存泰雅族的語言就都靠你們囉!

附近有一個「莎韻紀念公園」,紀念武塔部落的少女莎韻,因為老師要出征去送行,但被溪水沖走。當時台灣總督長谷川清親自頒贈一只紀念鐘給莎韻的家屬,就掛在這個公園裡。這個故事後來還被編成電影,也有日文的歌曲及中文的翻唱版。中文歌叫「月光小夜曲」,上Youtube打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天后級的人物都唱過這首歌。
TONY有一篇文章介紹莎韻的事介紹得很詳細,有興趣的人請進

往部落裡走去,尋找日本時代為少女莎韻立的紀念碑。可能由於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及史觀,這塊碑算是保存得不太好的狀態。上面寫著「愛國乙女サヨン遭難之碑」。

要離開武塔部落時看到涵洞底下的標語,覺得很親切又很有趣。

蘇花往南還沒到和平隧道前有個聚落叫作和中,以前也叫做「姑姑子」。路旁有「吾谷子」的牌子,我還是覺得「姑姑子」可愛多了。

回來以後查網路才發現這附近有個姑姑子斷崖。民國50年發行的1元紙鈔,綠色票面印刷的圖案便是姑姑子斷崖的象鼻隧道。蘇花公路的舊路現在沒有在行車,因此變成探險家探勘冒險尋幽的好所在,老爺心嚮往之。看這裡這裡

姑姑子這邊有個蘇花公路唯一僅存的臨海駐在所宿舍,目前仍有人使用的房舍,有著濃濃的日式風情。

旁邊的菜園裡有尿尿小童,應該是以前的噴水池。是日本式的小童造型。

崇德天主堂前有兩座石燈籠。是以前タシキリ祠(德其黎祠)前搬過來的。
教會(教堂)跟神社的結合在台灣看到許多例子,充分展現出台灣人在族群融合的包容性。往後幾天也可以看到許多神社與教會為鄰或結合的例子。

拜訪秀林鄉三棧布拉旦社區,清澈湛藍的三棧南溪。

這邊社區的人很熱情,我們才一進入社區入口就有人來招呼我們,社區也的確有些舊照片、織布機可以看。
這裡建有三棧祠。神社的位置已經變成涼亭了。

從涼亭看對面的駱駝山。

這邊有布拉旦步道,是水圳的巡視道路。
清澈的水圳上可以見到中美合作。中美合作1951。

中美合作1951。

中美合作1953。

步道雖經整理但有些路段長得像這樣。必須緊握鐵鍊以維持平衡。

水圳彎彎曲曲的,孩子們戲稱它是漂漂河。

再往裡面走去就會是黃金峽谷,要有溯溪的裝備才進得去吧。往前行路越來越爛,因此我們就在此打住。

中午又來吉安吃煎麵。吃著吃著想起去年在這裡發生的事了。

台9丙路旁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紀念開闢能高越嶺道的日籍人士。
台灣的好多公路都是從清朝人、日本人、民國40年代一路以來歷代修建的,處處都可以看到幾代人前後時期合作的痕跡。用惜福的心情感謝這些開路英雄的流汗與流血。

尋找下一個景點的登山口,在社區間繞來繞去。火雞跟白鵝在路上大模大樣逛大街,還不時發出叫聲,絲毫沒有要讓路的意思。好不熱鬧。

木瓜溪畔的初英發電廠。看到左邊的山壁上開鑿了山洞與階梯。
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就知道要利用木瓜溪流域豐沛的水力與落差來發電,因此沿溪闢建了數座發電廠。

路旁有「榕樹社區」。之前去台中玩那邊有「楓樹社區」。遊記在這裡

往翡翠谷的步道,比起布拉旦步道好走多了。

步道中有個舊銅礦隧道(這邊以前就是以產銅礦命名,所以地名叫「銅門」),舉著手電筒前進,山裡面只有我們一家子在這裡跑跳跟探險。

步道盡頭就是魚梯形成的瀑布。

相隔四年之後,再次進入台14線尋訪風景。
過了銅門社區,即可見到闢建在木瓜溪對岸山壁上的銅門發電廠。橫跨在溪上的聯外吊橋,古樸的橋身十分優美,是這裡最壯觀的景觀。(旁邊還有個應該算是台電所開的生意最差的冰廠)

再往前進就要辦入山證囉。老爺來去派出所辦,記得以前一人還要五元之類的手續費吧,現在已經不用了。
要辦好入山證閘門才會打開喔,不像信賢那邊還可以偷偷摸摸闖進去。
我們進入的這個龍澗管制區,位於奇萊山的山腳下,尤其有一條著名的古道「能高越嶺道」,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老爺和我,還有飽讀地圖的MASON,無不懷抱著嚮往的心情想要一親芳澤、一探究竟。

清流發電廠,你看那陡峭的…水管。

路上到處都是這種手工開鑿的痕跡。

往前行可以看到「貫通龍澗」的勒石。顯然當初要開闢這條道路也是個相當大的工程。

一路都是這種人間仙境般的風景,老爺跟我讚嘆不已。

遠望可以看見山谷中在雲霧間有瀑布流洩,宛如國畫。(龍澗飛瀑是花蓮N景之一)

前方的路有一大段連續明隧道,在山裡形成特殊的景致。

穿越明隧道又是不一樣的風景,連續拱形的造型對我來說真是百看不厭。

林間可以瞥見龍鳳壩跟遠方的紅色鐵橋。

龍鳳峽谷中的龍鳳壩。

路的盡頭就是龍澗發電廠,可以看到櫻花正要盛開。

過了龍澗發電廠就可以看到「能高越嶺道」的指標,我們都好興奮,期盼了好久終於來到這裡。

壁立千仞。

天長斷崖。

老爺說早期能高越嶺道這邊是原住民進山打獵用的,後來就變成日本人的警備道路,現在則是台電保線輸送電力用的,因此附近有很多保線道,也有用以前日本的駐在所改的保線所。

討論得正高興呢,壓根沒有在看地面,沒想到一個比飯碗略大的石頭直挺挺的端坐在路中央,說時遲那時快我們的車就已經閃不過,直接發出「匡噹」的巨響。老爺開始思索哪裡是可能被撞到的地方,可能會形成的影響是什麼…因為撞到的地方是在底盤,沒有舉高起來是看不到的,光從外觀看似乎是毫髮未傷。不過我們已經無心了,老爺也就不敢再往下開,急忙掉頭往山外的方向慢慢開出去。這時小心謹慎的心情才發現路邊本來就有些落石,是我們自己興奮過了頭,忘記路上一再跟IVAN解釋跟提醒的「安全第一」。不過這樣也好,又留下了個再次來訪的理由。下次再進到能高越嶺道裡面來,就能有更好更周全的準備。應該也可以玩得更盡興。

再次回到龍澗發電廠這裡,發現附近有不少楓樹。前段時間來應該是楓紅的好景。現在看地上滿是落葉。

楓紅與遠處的層巒。花蓮好山好水真的名不虛傳。

回到銅門社區尋找日治時期的軍功碑。
大正三年發生太魯閣事件。日本政府發動軍警圍剿太魯閣族,雙方均死傷慘重,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也因而負傷而亡。當時攻打木瓜溪沿線部落之後,就在銅門教會的後面設了軍功碑。並在古道上設警官駐在所來管理山地的治安,(現在這些駐在所改的保線所就變成登山客的好朋友了)。

驍勇善戰的太魯閣族。

好不容易找到廢棄農田中的石燈籠,也拍了許多張照片,不知道是否因為天色昏暗了,拍出來效果都非常糟。只有這張是已經倒臥的紀念碑,形狀有點像金箍棒一樣。放紀念碑的基座上已經擺上水塔以利農作。

在銅門國小附近尋得舊時駐在所。

這一天豐富的旅程還沒有結束,還有更多驚喜在等待著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