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安平看幾個沒去過的點。

安億橋底下的河底景觀步道,隔著窗戶雖然是濃綠色的河水,但可以看到不少小魚。

除了吳郭魚跟一種類似「三角」的小魚之外,還有這種不知道叫什麼的魚群,擠在一起用類似蠕動的方式前進,樣子頗嚇人。看它細細長長身上又帶有條紋,我懷疑它是否就是鱔魚來著?(沒見過沒被剖邊的鱔魚的城市佬的疑問)

朱玖瑩先生故居,本來以為是個古人的房子。後來才發現也沒有那麼古。

一屋子滿滿的書法作品,各式各樣的筆法都有。行書草書隸書楷書無一不全。從這些筆跡間好像可以窺見這位爺爺的為人一樣,步出這個小屋時,心情也跟著沉澱安頓了。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 如蓮花般開落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這一首鄭愁予的「錯誤」,用飄逸的書法寫來,更是有味道。在雨中的小屋與這首詩久別重逢,叫人感覺格外心喜。

運河博物館,是原來的台南安平海關。同治三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美、德等國的外商開始到府城發展、並於安平與五條港區(海安路附近)開設洋行、接著外國傳教士也到府城傳教、他們在台南建教堂、辦學校、設醫療所,也引進新教育、西方醫學、科學等觀念,加速府城的現代化。(安平這附近就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五大洋行)瞭解了這段歷史之後,就可以想像當時這小小的海關曾經也算是獨領風騷。

黑板上還寫著進口/出口機船的字樣。旁邊的窗戶也算滿特殊的,左邊的窗扉跟右邊的窗扉大小的比例是1:2,很少看到不是1:1比例的窗戶。

大雨中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新進整修好但是沒有開放參觀。

這種和洋混合式的房子我跟老爺都很喜歡。

繼續往北走,來到麻豆老街。麻豆老街從清朝開始,由於河港以及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變成一個很熱鬧的地方。隨處都可以看到有很漂亮巴洛克式的建築。

這幢房子的立面山牆有五個圓型的裝飾,其中三個有五角星,是很特殊的裝飾手法。等到車開遠一點回頭一數,哇!這棟房子大概有10至14個店面那麼寬。那就真的是大戶人家了。

老街上還有個建於1937年的電姬戲院。全票6元,半票3元。今天演的是「養鴨人家」。(也太久沒換新片子了吧~(笑))

電姬戲院的外觀,混合巴洛克風格與現代主義,屋頂的兩側各有一排七個獅頭的裝飾,聽講是象徵一週七天,每天都有放映電影的意思。在早期那個年代,可以上這樣一幢富麗堂皇的電影院去看最時髦的電影(或戲劇),那一定是有錢人家才享受得起的派頭……希望電姬戲院哪一天也能適當的整修,或者以博物館的面貌重新與世人見面。

雨中的總爺糖廠。不是周末的這一天,幾乎沒有遊客。

總爺這個地名聽起來好像是某種官位,孤狗了一下果然不假,此地清代是「總爺」衙門(舊稱「營盤」)所在地,「總爺」是清吏知縣之下文官。
麻豆總爺糖廠是原來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該社於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十二月成立,屬於三菱企業集團。 明治四十四年六月,事務所(主辦公室),修理工場、停車場,郵局、醫務所、俱樂部(即今招待所)、宿舍等大小建築,一一建造完成。戰後就變成台糖的產業囉,現在叫做南瀛總爺藝文中心。
糖廠門口都有糖鐵小火車頭,這台保存狀況不算太好。

這是糖廠的「主辦公室」,落成於大正元年(1912)的紅磚建築,外觀四平八穩的, 很有辦公大樓的氣度。

招待所 ,員工俱樂部,是日本京式二樓木構建築。解說牌上說這棟木造樓房,它的價值不輸於磚造紅樓主辦公室。

糖廠的牆壁上有很多後來加的景觀藝術。

社長宿舍 ,以後我退休後的房子也會有這麼大的院子嗎?不禁又開始亂想起來。

既然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當初是台灣數一數二的製糖企業,這裡應該也有神社。隨便一看就找到石燈籠的殘件。

總爺國小的位置就是以前的總爺社。

狛犬就在大樓的前面。


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

本以為只是有鹽田的樣子咧,走進一看才覺得這附近好像還有在產鹽。(至少旁邊堆有一山的鹽,有好幾立方公尺那麼大,用帆布蓋起來免得都被雨淋濕了)
父子三人也來客串當個半天的鹽工。

孩子們邊玩,我坐在旁邊看邊吹吹海風,倒還滿愜意的一種玩法,個人覺得相當的療癒系。
玩了不一會兒,戴著花斗笠的一位大嬸騎著摩托車晃過來要我們不要把鹽推得太平到處都是,等等她還要再收攏起來很麻煩,這幾天都在下雨……聞言孩子們就趕緊幫忙拿鏟子把鹽堆成一座山。瞧IVAN一付得意的樣子。

這幾天南部雨下太大了,聽講沿海的麻豆、布袋這附近都有小淹水。此言應該不假,我們快到布袋的一路上,看到有不少人拿著小型的漁網。顯然今晚餐桌上又可以加菜了。
你看那一望無際的…這是養殖魚池還是淹水的田啊?傻傻分不清楚。看它汪洋一片的樣子,不過看阿伯涉水走下去彷彿又不太深。

布袋漁港覓食。當然一定要點當地最有名的蚵仔煎,蚵仔超級肥美碩大。跟平常吃得到的size一比,這裡的蚵仔是XXL級的。
右邊是鮮美無比沒有魚刺的魚皮湯。湯頭好清甜,魚皮夾起來沾哇沙米醬油膏各半的醬料,美味啊!

有吃過蚵仔麵線,沒吃過蚵仔炒麵線吧。照樣也是鮮甜好吃。

市場附近的街頭,到處可以看到在剝蚵仔的歐巴桑。產地果真便宜,大概只有台北售價的一半左右。

布袋這裡有貞愛親王登陸紀念碑,之前就一直想要來看看。沒想到為了找這塊石頭轉過來繞過去找了快半小時就是一直找不到。多虧社區附近的長輩們指點,咱們才找著的。
日本皇室伏見宮貞愛親王於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率領混成第四旅團司令部於布袋嘴登陸。一九二三年在其當時登陸之地,立了一座高約四公尺的天然石碑作為紀念,就是現在的「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戰後,這塊石碑就跟其他日治時期的紀念物下場一樣,被拉倒在地,後來又被埋入土中。直到後來又被附近的人在整理家園的時候,才又把這塊石碑起出來,這塊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


雲林台西海口,來的這一天應該是哪位神明的生日,街頭巷尾有好幾攤布袋戲在酬神。看那些布袋戲師傅好功夫,一個人兩隻手拿兩個戲偶就是一臺戲,自己是編劇主演配角還兼配音,演完了還自己當司機把小發財車開走,到下個地方去演酬神的布袋戲去。

台西海口村,以前是不是有個電影叫台西風雲的。小時候我一直以為這邊住的都是黑道。
這裡現在是個彩繪社區,來自世界各國的志工來到台西,各國青年在純樸的小村莊留下了色彩繽紛的印記。

這條是韓國街。

門柱上有好多五顏六色的手印。自家門口讓這些外國(也有本土)的年輕人畫得花枝招展也不以為意。這裡的社區居民一定每個人都有好心情,每天都看到這麼多可愛的壁畫。

歡迎來首爾玩!住在當地的孩子們,會不會因為這些壁繪,就覺得世界離自己的距離更近了一點呢?

這面牆應該是日本畫的。

後方的房子窗戶中間有袋鼠,顯然是澳洲來的朋友留下來的。

廟旁邊這堵牆很有特色,用馬塞克的方式,結合磁磚跟蚵殼,拼出來當地生活的最佳寫照。

很有歷史的警察局。

一路北返,邊走邊玩。邊玩還要邊吃。
華燈初上,還到不了家門。這就拎著孩子們半路尋晚餐去。網路上孤狗說這家是新竹數一數二好吃的牛肉麵。「老兄牛肉麵」
紅燒重口味的半筋半肉。

IVAN的口味有雲南人的基因,蔥薑蒜辣椒樣樣都愛。點了個蒜味的牛肉麵,上面那一坨綠綠的就是濃濃蒜味的來源。我連忙跟IVAN說:等等拜託不要找我講話,謝謝。

暑假眼看著過了一半啦!今年因為MASON上國中,大家的時間也都有點受限,不能好好盡興的給它連休個十天八天。不過忙裡偷得了四五天跟家人整天朝夕相處黏在一起的日子,對我跟老爺來說,也就覺得很滿足。
兩小現在還有跟著我們到處跑的興致,還不至於想要整天黏在電腦前面當宅男,我跟老爺也就覺得老天保佑啦!黛西幼稚的幻想著:希望孩子願意黏在我們身邊跟前跟後的日子可以久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