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市中心的精華地段,商圈、豪宅、有些年代的日式房舍,雜在同一個社區裡。
冬天比較早回家的太陽,斜斜的照在郵政總局的帷幕大樓上。

這附近的社區裡有好多日式房舍,有獨棟獨院的長官宿舍、也有連棟式的宿舍、或街屋的樣式。不變的是都是黑瓦斜頂的木屋。看起來這些房舍都很有年紀。

在同一條巷子晃了三四遍,憑印象覺得應該就在附近,不過卻又一直抓不到正確的方向。還好老爺在電話的那頭為我孤狗(任性的手機這一兩天恰好罷工中),原來我走到圍牆的隔壁巷子了。難怪我一直覺得應該不太遠了但是卻又一直找不到。
在金山南路二段44巷口往裡看,很安靜的一條小巷子,旁邊這圍牆就是台北監獄圍牆的遺跡。
只有照片中間那一截比較高的部份是原來的高度,比較矮的部份是為了配合附近宿舍的景觀,而把圍牆高度減半了。

維基: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位於台北市愛國東路底、金山南路交叉口附近,也就是今中華電信台北南區營運處(電信金山大樓)的周圍。分倨該公司營運處南北兩端,各百公尺的兩石材邊牆,不但是1950年代台北監獄僅存的遺蹟,也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四周圍牆。
1895年,台灣邁入日治時期。由日人組織的台灣總督府為了維持社會治安與鎮壓反日運動,研擬興建臨時性監獄。在台灣北部方面,總督府特地將位於台北城內的清朝參府衙門略加修改,成為台灣第一座西方式監獄。名稱就定為台灣總督府台北刑務所。
在城內興建刑務所同時,入台北城後的日人統治者,於1899年公告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後,開始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動手拆除台北府城城牆及城內文廟、武廟。總督府並將台北石城城牆的安山岩與唭哩岸石堆積於城外四處。……1910年代左右,以台灣總督府主導的維護治安與鎮壓行動日漸興盛,台籍犯人增多,為此,總督府特別使用使用城牆遗留下的石材興建新的台北刑務所,而此刑務所即為戰後的台北監獄。
今建物全部拆除殆盡的台北監獄,只剩南北兩邊,高約三公尺,長約百餘公尺的石牆。而該兩堵牆所用石材,大多取自1900年總督府所拆除的臺北城東與南城牆所遺留下來的安山岩及唭哩岸石。因為有著雙重且二維的歷史空間標定,因此於1998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也就是說,這些圍牆不光只是台北監獄的圍牆,石材本身更是台北城原來的城牆拆除下來的石材。這些摸起來很粗獷的唭哩岸岩,見證了1880年代到2010年代,歷經清朝、日治時期、一直到現代的各個年代。

古蹟的說明牌子旁邊還有另一面牌子,紀念1944-45年被關在這裡的聯軍戰俘跟14名被處決的美軍人員。名字跟單位都細細列出,令人格外不忍。不管是美國人在台灣被日本人俘虜、或者是台籍日本兵在異國的戰場死於非命……戰爭中有太多悲慘的故事了。輕撫著這塊牌子,讀著這些名字,悼念過往的傷痕。只希望戰爭不再發生,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怨恨。

這一排是原來的北圍牆,中間還有一個拱門用紅磚封起來了。在大安社大為華光社區製作的摺頁中說著,這附近流傳著死囚從這個拱門中送出的傳說。

肅穆的場景,冷酷的厚實圍牆。不過這一排的房舍反而倒還狀態良好,我一面沿著長長的圍牆往前漫步著,還可以小小參與旁邊街坊鄰居婆婆媽媽的說天道地,一路上還有滷肉香撲鼻而來。肅殺的氣氛沒有了,家的味道很不少。

既然原來監獄的圍牆還剩下兩處,那麼另一處南圍牆應該也在不遠的地方。老爺剛剛在電話中讀了一段孤狗說:愛國東路上的中華電信跟郵政包裹中心,是以前的台北監獄、看守所,華光社區就是監獄舊有用地的附屬宿舍區。所以我想直直往前走,越過愛國東路之後,應該可以找得到另一堵圍牆的所在。
憑著感覺往前走,類似的眷村宿舍,這一排是宿舍的背面,所以感覺起來格外的安靜。不過這裡好像住戶也略少了一些。

果然在郵局的旁邊尋得南圍牆的遺跡。

這道圍牆也很長,比較矮。放學的孩子在巷子裡面跟我同路走著,不過我們走著有不同的心情吧。

走出來外面的馬路上,可以看到這裡有白布條要求華光社區就地安置……位於台北市內精華地段的眷村,不知道下一步命運會是什麼?

巷口那一頭可以看到地址是金山南路二段102巷,傍晚時分,路燈慢慢要亮起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