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牛的阿北是黛西爸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這隻小牛剛生五六天,不知道為什麼眼睛有點怪怪的,似乎是看不到的樣子。而且好像也因為它看不到,所以吃不到牛媽媽的奶,因此也就非常的瘦,連肋骨都看得一清二楚。讓我好擔心。還好後來稍晚聯絡到獸醫了,小牛應該會漸漸強健起來唄。

早餐來到鎮上吃廣東粥。這家廣東粥是我們最常造訪的。很家常的味道,卻經常叫我們魂牽夢繫。

等粥現煮的時候在門口亂看。對面的饅頭包子店生意非常的好,今天剛好沒有開門營業。金門的饅頭包子吃起來有小時候的FU,麵皮稍微較厚一點,但是咬勁也多一點,完全不是白拋拋幼咪咪那種路線的。

往沙美老街的一景。豬肉店老闆的砧板好特殊。難不成老闆要一刀一刀一直砍到砧板變成正常的厚度嗎?我不禁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起來。

粥來囉。這種金門式的廣東粥沒什麼米粒,因此也稱為"粥糜",但料卻不少,肉片、肉丸、魚片、豬肝…還有許多我說不出的料。加上隔壁店賣的QQ有咬勁的油條(不是脆的,是像雙胞胎一樣的口感的),這就是我跟老爺口中念念不忘的人間美味。

有了昨天東奔西跑許多單位後,今天的目標清楚多了,先去地政局申請土地謄本,再將謄本連同申請書送進國家公園管理處。
一樣一樣事情辦完之後,黛西爸帶我們來這家餐館吃水餃。出來的時候老爺眼尖看到地上隨意擱著75榴砲彈用木箱。這應該是軍中的東西吧,不過放在這裡好像其它人也都沒說什麼的樣子。

中午太陽毒辣天氣又悶熱,照例飯後回家享受一下電氣化帶給現代人的便利,下午晚一點再出門去。
正在連線收信解決巴西寄來要東要西的email,忽然從二樓的窗戶往下看到接二連三好幾輛車子開進叔叔家旁邊的空地。這在平日並不尋常,白天更是從未有過這種景象,把電腦一丟趕緊下樓去看發生了什麼大事。
原來是隔壁伯公家的堂叔一家人回來了,還帶回來一位"稀客"。原來金門與廈門距離接近,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前往來頻繁。當時伯公(阿公的哥哥)將女兒過繼給廈門人收養,心想時常有見面的機會。豈料收養過了三四年之後發生國共內戰,兩岸因此分隔,一家骨肉就這樣斷絕音訊了數十年。伯公的太太姆婆在前幾年高壽過世前,還一直心繫著分隔兩岸生死未卜未能謀面的親生女兒。
這位堂姑姑曾經輾轉透過新加坡金門華僑同鄉會來尋親但未果。等到開放大陸人來台觀光之後,才找到機會回到家鄉來到處詢問家人的下落。鄉下地方小人又少,問來問去就聯絡上自家姐妹的兒孫輩,不一會兒就大家各自開車回到伯公家的故居來上香面告祖先。
經過六十餘年的漂流,落葉終於找到自己的根。
在小時候住過的地方晃了一圈,堂姑姑的回憶慢慢一點一點回來,她忽然還說出我姑姑的名字叫啥,my god! 我姑姑是她將近七十年沒見到面的堂姊也。
黛西跟黛西爸都覺得驚嘆不已,開心堂叔一家人終於團圓,驚訝這樣戲劇般的情節就在自己身邊發生,感慨歷史的悲劇讓堂姑姑沒能更早回來,讓姆婆了了一樁心願…….

好不容易整頓了一下波動的心情,來去民俗文化村散步吹吹風。
首先看到這個刺桐樹,大約一百二十歲高齡的大樹,聽說季節到了還是開滿鮮艷的花朵。

大樹旁邊這戶人家,可以看到二樓有裝飾精巧典雅的繡房,以前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整天躲在二樓囉。

門口的磚雕。類似的工夫在現代已不可尋了,這些都是古時候老師傅的好手藝。

這麼一幢"豪宅"也會有破損的地方?原來這是當時八二三砲戰時,不長眼的砲彈留下來的痕跡。

精緻細膩的門廳。

禮義傳作家。

道德仁人心。
這家的主人翁對後代子孫的殷殷期望,都在道德仁義上頭。

牌匾上寫著中書第。這家的房子我認為是民俗文化村這十八間閩南建築的翹楚之作。

屋脊上的交趾燒經歷百餘年之後仍然顯現出它跨時代的美麗。


看門口修補得利害,又是八二三砲戰的痕跡。

這家房子的主人,也是黛西爸的同班同學(私塾的同學咧),正向我們介紹這幢住宅獨有的三層防盜門。原來在現在看到這層上了門閂的門外面還有另一層門,這麼一來就兩層了。頭上腳下還有一道長長的溝槽放置有另一組拉門,再加上一組門閂之後,萬一遇到盜匪來襲時就可以發揮其作用。不禁要讚嘆百餘年前建造房子的用心。

同一家的門前寫著大夫第,石雕跟牆壁都是沒有縫隙緊緊密合著…難不成是用三秒膠黏的?

三層大門的第一層,雕飾精美還用金箔裝飾著更顯華麗。

房簷下的交趾燒。黛西爸說小時候頑皮,總是拿彈弓來這邊比賽看誰射下來的小泥娃娃比較多。


隨處可見細緻的石雕。我心想雕這麼細微的作品,連一個噴嚏也不可以打的咧。


另一家的門面,一樣的木雕鑲金箔。篆字雕的對聯看不懂。冏。

走出民俗文化村來,這裡還有一小間房舍沒介紹到。
喔~這不是百年前僑鄉文化的產物,這是自來水公司考率水質不佳地區居民生活需求所設置的投幣式賣水站。
三塊五塊或十塊都可以買。也是個冏。自來水公司如此貼心提供賣水站,卻無法具體解決水質不佳的問題。

晚上堂叔在餐廳邀請大家聚餐來慶祝團圓,相隔六十餘年的重逢,親情的滋味讓這餐飯吃得更有味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