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來過以前,華亭街這條路我是聽也沒聽過。華亭街,夾在重慶北路一段、延平北路一段、長安西路、以及南京西路圍起來的這個block裡面的一條短短的路,算是夾在大稻埕跟後火車站之間的範圍裡。隔壁一條天水路,有不少家化工行,還有金春發的老店。
就在華亭街口,有個無名的小麵攤,沒有招牌也沒有菜單。
用餐時分,門庭若市。

從攤子的另一面偷拍,肥美的白斬雞就擺在這邊,看著看著我跟老爺的口水都滴下來了。等等我啊~白斬雞!等等就把你擺進肚子裡喔。
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我跟老爺都喜歡坐在攤子的正前面。雖然桌面很小,還可以感覺到後方爐火的溫度,不過相對來說,也可以就究觀察主廚(老闆)的廚藝,就跟可以在鼎泰豐的櫥窗前面看廚師包包子捏摺子一樣,老爺跟我都看得饒富趣味。更不要說可以就近加湯,可以偷聽老闆跟主顧客的對話……不過今天好位子被霸佔啦。

好不容易有了空位,就趕緊眼明手快坐下來。老爺點的菜沒兩下也就端上來。
上面:雞油飯。淋上雞油跟一點點油蔥的白飯,完全台式做法,香味四溢。
左邊:切仔米粉。這應該是燙黑白切的湯頭煮的,跟賣麵炎仔一樣是走懷念的阿嬤路線的。濃醇的高湯嚐起來不油,只有停留在嘴邊的香味一直都沒散去。(老爺:就跟你說吃飽了應該要拿面紙擦擦嘴唄)
右邊:黑白切。老闆娘今天切的是花枝跟生腸。花枝非常的肥厚新鮮,不沾醬吃就可以吃出鮮美甘甜的味道。生腸處理得很乾淨,新鮮、選料精、火候恰當,不管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吃。這醬油不是市售醬油那一路的,也不是醬油膏。記得小時候在阿嬤家吃飯時,阿嬤總會端出一盤白斬雞,雞肉旁邊放的就是跟這個一模一樣的古早味醬油。

喔喔喔~肥美甘甜,鮮嫩又有很多肉汁的雞肉,夭壽的好吃。比起什麼名店還是什麼農莊都要好吃,老爺心中白斬雞排行榜的第一名。
用水煮熟後,表皮抹上鹽巴的白斬雞。就這麼簡單的料理方式,但也越能看出食材的好壞,及料理達人的功力。
老闆娘八成知道我們兩個不愛雞胸,還給了我們好吃的雞腿部位。這邊通常都會有像果凍一樣的膠質部位(黛西的最愛),看雞皮上面油油亮亮的,雞肉又呈現淡淡的粉紅色,就知道這雞肉一定超好吃的啦!老爺一吃這雞肉就邊搖頭邊讚嘆,表情有如食神裡面薛家燕演的評審吃到那一碗黯然銷魂飯一樣那麼感動。

今天午餐的全貌。老爺點了一碗下水湯,結果是滿滿一整碗的好料!而且這下水是用雞湯煮的,跟我的切仔米粉的黑白切湯頭又是兩樣風味。
燙青菜,有A菜跟另一款兩種可以選,燙好了也是油蔥路線。
左上角的鯊魚煙是桌子對面的阿伯的午餐啦!桌子對面的阿伯中午時間來瓶台啤,自斟自飲。一盤小菜,一碗湯,一個人的午餐也可以自得滿意。

滿滿一整桌又是菜又是飯,不到三百大洋,就可以換老爺的心滿意足&好心情。雖然是膽固醇路線,就先吃完再來運動唄。
來這裡吃,務必要用跟其他人併桌的心理準備。用餐環境不是太好,像老爺跟我一樣,喜歡往巷弄裡街坊鄰居歐里桑歐巴桑聚集的小攤裡擠的,那來這準沒錯。
別桌食客帶來的好乖巧的梗犬,乖乖的坐在籃子裡等主人用餐。

走出華亭街,路的轉角有一幢房子,用磁磚寫著台北美容整型醫院二樓…台灣支部。
看起來是日治時期的遺跡,不過Google不到相關的記錄。

吃得太飽了,天氣也太好,拜託老爺陪我在附近小散步一下。
這附近是標準的老街,發展得很早的市鎮,模樣特別的有歷史感。
這幢房子三層樓,是很華麗的洋樓式建築,建材以磨石子及面磚為主。山牆的中央有鮑魚飾及花草泥塑裝飾;三樓立面開窗三小間,有氣窗及上下疊窗。一樓入口上方店額以泥塑作「張安仁商行」等字樣。二、三樓開窗之間,有一以泥塑作「興」字的圖樣,在台北市現有的街屋建築,算是少見的樣子。

另一棟三層樓街屋,很有巴洛克式的風格。建築的頂部立面有勳章飾,周圍有花草泥塑;二、三樓有科林斯柱(柱身有直線凹槽),二、三樓開窗間也有勳章飾裝飾立面。這算是當時的豪宅吧。

法主公廟,每一次經過都得仰望的一座非常高的廟。

座落於二樓到五樓的法主公廟,1869年就有這個廟了,後來因為道路興建的關係,變成現在的模樣。這是清代大稻埕茶商的信仰中心。後來的二二八事件的引爆點,林江邁販菸被國民政府查緝員毆打處,也就在這法主公廟旁。

來的時候正好是法主公聖誕剛過沒兩天,聽講法主公聖誕的迎神賽會、遶境行列軒社與陣頭藝閣規模之盛大,堪稱全台之冠。下次記得要來看。
聽說法主公廟以「乞龜、還龜」聞名,各地的善男信女都會來廟裡許願法主公許願,乞得一個紅龜粿回去保平安。隔年還願時,則再加倍償還紅龜粿。來訪的當天並不知道有這層典故,只是見到廟底下有兩位頭髮灰白的老公婆,兩人胼手胝足的在作紅龜粿。紅龜粿手作的溫潤感,兩位長者沉默而有默契的作業著,讓人感覺到一股沉靜平和的氣氛。

老街的時光,在這歷史交會的地方,安靜的停了下來。
直到老爺拍拍我的肩膀:喂!該上班囉!才把我趕回現實。
吃飽好幹活,上班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