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食記 -- 水缸牛肉麵

幾天前老爺就興沖沖要帶我去吃牛肉麵,不過那天早餐吃福州麵吃太飽了,只好擇日再戰。

話說這家水缸牛肉麵,雖然位居小巷內,不過內行的老饕可都是不遠千里,一定要特地來拜訪,聽說饕家王瑞瑤跟舒國治也都推荐過這一家牛肉麵,還給了一個「從清麗脫俗變成風華絕代」的評語!
位於巷弄內的店家,門口只有一個白色塑膠水缸當作招牌,因此被稱為「水缸牛肉麵」。店的本名倒反而沒有人知道了。
雖然是簡陋的店面,不怎麼樣的裝潢,不過這一家牛肉麵跟其它牛肉麵排隊名店相比,美味的程度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反而因為CP值特好,樸實無華的庶民風味,而令人回味再三。

午餐時間,小小的店面座無虛席。光從店外面看,很難想像安靜的住宅區的小巷內,也可以有這麼一家高朋滿座的麵店。
牆上的菜單很簡單,牛肉麵、餛飩麵是兩大主角。

等待麵上桌的時間,先來看看桌上的配備:自家炒的酸菜,不會太死鹹也不會太油,剛剛好是牛肉麵的好搭擋。牛油煉出來的辣椒牛油,在鋼杯裡凝固著。鋼杯裡有一支湯匙,一根針棒,是要用湯匙挖出再用針棒挑進自己的碗裡面的。麵還沒來,把這牛油拿近鼻子一聞,好香啊~~~~~這牛油呈現鹹蛋黃的顏色(某個牌子的牛肉味泡麵,附的調味油包,就是這種鹹蛋黃色的牛油)老爺說等等在麵湯裡加上這牛油,才真正是有奇香咧……(好期待麵趕快來喔)
在我們前面大概有十來碗麵排隊待煮,所以咱們去拎了兩小盤小菜打發時間順便看看新聞。小菜相當美味,大約等了十分鐘左右,麵就上桌啦!

老爺點的半筋半肉麵(中碗)。先來一口湯吧!紅燒路線的湯頭,卻不會過油或死鹹,香醇又順口。牛肉不會很大塊,口感軟嫩,有瘦肉的口感但不會澀,看不到筋但也有筋的軟Q,口感非常美妙。牛筋塊頭不小,口感也非常棒,火候恰到好處,可以說是多一份則會太過軟爛,少一份則又硬梆梆的那種恰恰好的程度。湯頭上點綴了不少蔥花,沒有放青菜。

加上牛油,又是另一種風味。除了原來湯頭的原味之外,又多了濃郁,香氣也增添許多,難怪饕家的評語說「從清麗脫俗變成風華絕代」。桌上有這種牛油的店家都是好吃的牛肉麵,水缸這裡是這樣,鼎鼎大名的林東芳也是。
這種可以邊吃邊改變口味的吃法,我覺得也是一大趣味所在。可以品嚐原味的,再嘗試濃味的。我想起在泰國街頭吃的米粉湯了,那小攤子桌上總會有四小碗調味料:糖、乾辣椒、泡著綠紅辣椒切片的醋、魚露汁,讓用餐者自由添加。從一開始清淡的原味,可以隨自己的喜好,邊吃邊調味,吃到最後變成甜酸辣皆有的濃重口味。這個牛油也有一點這個意思。美味加倍之外,而且也增添了不少食客的樂趣。

小的我點的麵,餛飩麵加蛋包(小碗)。鄰座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樣點這種組合。一樣的牛肉原湯,餛飩不是輕飄飄的那一種,包得很結實,內餡也很飽滿的餛飩,可以吃得出豬肉的鮮甜原味。一樣沒有青菜。

一看就知道煮得很嫩的蛋包,只輕輕一戳,不到五分熟的蛋黃就爆漿跑出來了,輕輕一吸,好濃郁的味道,懷疑這蛋不知道是不是有特別挑過的,還是因為煮的方法比較講究,小小一枚蛋包也有不簡單的美味。

水缸牛肉麵這附近也有不少牛肉麵店。距離比較近的廖家,隔一兩個路口的德忞、老張、大塊……儼然也算牛肉麵店聚集地。
這附近還有不少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老宅,趁著不知道幾時來的都更前,我要趕緊再次來訪,多記錄這些老宅最後的身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