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時間不到7點就吃完晚餐,沒事幹早早上床。認床依然嚴重,整夜翻來覆去,睡得很淺。
早上0740出發,今天要步行11.9公里至大分山屋,雖然路程是最短的,但卻是最 ”硬” 的。

今天到越陵點前爬升的高度僅130公尺,路徑起伏並不大。但連日大雨,平常的乾溝,現在都變成可將人吞噬的暴溪。通過石洞溪時還好繫有繩索協助,否則一失足,下去就是伊霍霍爾溪,今天這樣的路段就遇到數個。
駐在所附近的道路狀況大都維持不錯,當初起造時的規模仍可清楚辨識。

多美麗駐在所,因距離玉里13日里故又名十三里駐在所。它的確沒辜負多美麗這名號,八通關越嶺道46個駐在所中,這的做工與長度堪稱東段之最,進出駐在所的2座樓梯,現今依然保持相當完整。

越嶺道的路肩駁崁隨處可見使用”人”字型工法砌石而成。板岩、頁岩質地較軟,若使用直立方式施工,支撐力較不足。這用人字型工法施工的駐在所護坡至今仍完整如初,且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顯現出的多層次且豐富自然的古樸之感,甚是美觀。

65公尺長的砌石護坡盡頭可見到久未謀面的陽光。

蔡ㄚ與ㄚ達很認真的又去檢查有無採獲熊毛,我就隨意在附近亂逛。看這一地散佈的日本sake酒瓶,遙想當時駐紮在此的日警,離鄉背井到這朝不保夕隨時會被布農勇士出草的地方工作,思鄉、恐懼、資源匱乏,大概也只有酒,可以讓他們麻痺自己,忘卻身處於這艱險的環境。

越嶺道至此因魯倫及哈哈比大崩壁而封閉,我們必須高繞過標高2048公尺的儒潤山鞍部,在下切至約1100公尺的闊闊斯溪底,這就是前面所說最”硬”的路段。 ( 下圖節錄自上河文化出版之地圖 )

自越稜點起登後直接進入雲霧帶,前段直線高繞約300公尺,坡度介於45~70之間,需數人合抱之大樹隨處可見,這樣的環境當然一定會遭到螞蝗的肆虐,但是累到根本無暇兼顧,就讓牠吸個飽吧! 吸飽了就會自然掉落。
蔡ㄚ與ㄚ達全程不斷鼓勵我,大哥一半了! 大哥快到了! 大哥前面透空處就到了! 就在他們的激勵下約一小時終於登上了鞍部。
ㄚ達還幫我分擔了一些公裝。稍事休息後開始下切,雖說是下坡,但長度更長,且又急又陡,謹記不可摔跤的原則下,還是滑倒好幾次,所幸沒受傷,下至溪谷時花的時間比前段還多。終於,踏上林大哥開的新路接上越嶺道,就在林間依稀可見大分山屋紅色的屋頂振奮之下,加快腳步,完成那最後的2公里。

下午1540時終於抵達大分山屋。


雨停了,電線上還可看見殘留的雨珠,三天雨中長途跋涉將近40公里後,我們將在這裡待上5天的時間,進行有關台灣黑熊族群生態的調查工作。
趕緊將背包內的公裝及個裝拿出晾乾,衝到浴室內洗個熱水澡,地面上都是身上沖下的黑色污水,哦! 太舒服了,三天來的髒衣服泡在水桶中,水也馬上變成黑色。看來,晚上有得刷了。

大分第一天的晚餐由我掌勺。前輩留下很多乾貨,胡亂抓了豆輪、海帶乾、香菇乾、高麗菜乾、金針乾加上滷包滷了鍋滷味,背了3天的真空椒麻雞加熱就可食用,再炒個同樣背了三天花椰菜,就可以開飯了。
3天未嘗肉味及白米飯得我們吃得痛快至極,我像還在發育期中連嗑了3碗飯,其實我的廚藝還算不錯。



晚餐後,放空時間,望向遠方的大水窟山方向,已可隱約看見湛藍的天色,明天一定會轉晴。

抵達目的地,心已無罣礙。睡覺時,過敏再度上身,而且來勢洶洶,身上部分部位已出現紅腫疹斑。不會吧,真要請海鷗來嗎? 幸虧大分這藥品也算齊全,找到3顆類固醇,雖然美國仙丹副作用很大,但對我這症頭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趕緊吞一粒,讓自己舒服一些。
晚上,山屋四周有好多腳步聲,可能是黑熊、山羌、水鹿、長鬃山羊、黃喉貂。到底是哪種,其實我也有些毛毛的。不管了,睡吧! 明天還要幹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